首页 > 澳臻移民>法国会两院通过移民新政

法国会两院通过移民新政

2022-11-29 15:32:21    1 次   作者:admin   在线咨询

法国国会两院18日最终通过了《外国人权益法》法案。这是社会党政府提出的法案。右派在野党表示一旦掌权将推动废止这个法律。下面绿洲小编就来给您介绍一下法国会两院通过移民新政。

设立多年期居留证:外国人领取一年期居留证后,可获两年到4年期居留证。条件是必须证明自己努力融入,认真参加国家规定的各种培训课,特别是语言课。假如某个外国人对公共治安构成威胁,其居留证可以被撤销。

外国人领取多年期居留证后,可申请10年长期居留证,条件是达到法语A2级水平(能够看懂简单的文章)。法籍孩子的父母、法国人的配偶3年之后可以理所当然地获得长居。持有“退休者居留证”的年迈移民也可以得到长居。

设立入境伊始就可获得的“人才护照”(passeport talent)多年居留证,受益对象包括9类外国人,即科学家、艺术家、投资者、创新企业招聘的年轻毕业生等。每年约有一万人可领取这种居留证。

患病外国人:现行法律允许这类外国人到法国来接受治疗,假如他的国家“缺乏”医疗手段可能给他带来特别严重的后果。新法草案增加了一条,即假如他的国家拥有相应的医疗手段,而他本人确实无法享受,也有权来法国看病。卫生部辖下的法国移民及融入局(OFII)的一个医生团体将负责审议申请材料,而不再是地区卫生局的医生。在法国接受治疗的患病外国儿童的父母可获得临时居留证。

一个孩子若在国外出生,父母均为外国人,6岁之前抵达法国,自那以来经常生活在法国,或者其兄弟姐妹中有一个拥有法国籍,那么他成年时只要声明希望入籍就可获得,只要他在国家管控的学校里接受了义务教育。但假如有些人不能证明已经归化法国或忠诚于法国,国家可以否决其入籍声明。

家庭暴力的受害人或受强迫婚姻威胁的人,其居留证的延续可以更加方便。

递解出境更快 宪警权力更大

避难权遭拒者对递解出境令提起上诉的期限从今天的30天(对于普通法而言)减少到今后的15天。软禁将成规矩。关进行政留置中心措施仅限于有逃跑可能的移民。在极其特殊的情况下,未成年人可以关入留置中心。治安部队可采用强制手段带当事人到领事馆,获得驱逐他们所需的通行证,哪怕是上门执行任务也行。

对于关押在行政留置中心的外国人,释放及羁押法官(JLD)须在48小时后过问案情,而不是自2011年以来的5天。最长留置时间依然为45天。

对于严重干扰过公共秩序或滥用过通行权的欧洲侨民,省长可禁止其3年内不得入境。独立组织“权益捍卫机构”(Défenseur des droits)认为这个条款针对的是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罗姆人。

法国共和模式移民政策

法国移民政策与众不同。与“民族大熔炉”多元文化发展模式不同,法国采取独特的“共和模式”,以制度化方式弱化移民的族群意识,以国家地域为中心强调基于“个人—政府” 契约的公民身份带来共同性,以此同化外来族群,而不是突出族群的多元化特征。换句话说,政策结构上一视同仁。

“共和模式”源于大革命后形成的中央主义政治主张,也来自法国秉承的平等精神,旨在推动法国国家认同。但族群差异会因选择性忽略而不存在吗?法国学者Jocelyne Streiff- Fénart认定,“共和模式”在当代法国是一个神话。

“共和模式”下,法国曾经吸收不少欧洲其他国家的移民。二战后,随着传统20世纪60年代开始,来自法国前北非殖民地马格里布地区的移民大量进入法国。语言、宗教和文化上 的较大的差异挑战着政府的移民政策。

法国人发现,新移民既没有愿望、也没有能力在“共和模式”下完成同化,给国家带来越来越多的社会问题,在政坛引发争论。

右翼政党要求变革授予国籍的法规,怀疑新移民对国家的忠诚;左翼政党要求改善社会环境并设立专门机构协助“同化”移民。不过,它们都认为,移民无法融入是受文化、宗教或 传统家庭关系影响。

20世纪90年代末,随着移民带来的社会问题愈演愈烈,法国政府拿出的措施不是文化多元共存,而是试图弱化族群特征的反歧视政策,试图用反歧视的方式重塑移民对法兰西民族 国家的信心,增强公民认同。   新政策带来新问题,即谁遭到了社会的歧视?在进行政策动员时,还是要使用“阿拉伯人”、“吉普赛人”、“黑人”、“亚裔”或“有色人种”来发动民众;但在具体措施制定上, 反歧视政策却尝试不突出单一族群,把受惠对象定义为 “有移民背景的青年”、“贫困社区的青年”等。

法国前内政部长在诠释反歧视政策时,使用的词汇是“最近一波移民潮出生的人”,但事实上谁都清楚他说的绝大多数人是法国社会的北非或黑人后裔。

不仅如此,在政府统计中,法国也尽量避免把种族或人种作为基本分类,以防移民有遭到孤立排斥的感觉。这种做法受到质疑,人口统计学专家 Patrick Simon曾在《世界报》文章 中发问,要反对歧视新移民,却不许用种族或人种作为基本统计单位来衡量社会歧视的程度和负面影响,那怎么反歧视呢?

“共和模式”下,法国旨在解决移民问题的反歧视政策穿上“马甲”。反歧视针对地区发展不平衡,以多种方式支持不发达地区,如高等院校增加在低收入集中社区招生比例。另外 ,政府在描述公民组成时也遮遮掩掩、含糊其辞。

政府不提,不意味着问题就此消失。在社会舆论中,渐渐出现了“我们”和“他们”的隔阂。法国历史上就没有阻止“波兰佬”、“中东佬”等类似针对移民的词汇出现,阿尔及利 亚独立战争期间还出现了“法国穆斯林”、“北非法国人”等界限明确的指代。如今也一样,所谓“Beur”人群就是指第二代马格里布移民。

法国前内政部长曾经这样说:“如果有人搬到你的房子里,吃空冰箱里的东西,你是不是有权把他赶出去?”这种说法把国家看成私有财产,强调外来的人是客人,应该矜持、有礼 貌,暗示移民可以享受权利,但也要尽到义务。但这种说法本身却把移民作为一个族群和法国本土人区分开。强调这些是不是在强调移民是新来的,地位低下呢?

在这种情绪下,法国的“共和模式”形成悖论,出现一部分人既不是法国人,也不是外国人;既不是“新人”也不是本土人;既不是客人,也不是主人。而这部分人自身也没有因为“ 共和模式”或反歧视政策而自视被主流社会“同化”。

标签: 本篇文章没有ta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