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华裔作家的国族身份与文化传承的关系,就如与生俱来的连接在身上的脐带一样,永远不能割断”,加拿大华人作家陈浩泉在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分论坛讨论中说。
在为期两天的第二届世界华文文学大会上,来自海内外300余位华文作家、学者就如何融通中外讲好中国故事展开讨论。
“在中国时,我属于92%的汉民族,来到加拿大后,却变成了3%的少数族裔”,加拿大华文作家李彦在会分论坛讨论中感慨道。
李彦移居加拿大三十余年,“三十个寒暑一晃而过,浸染在英、法主流文化的包围中,受益于加拿大多元文化政策的保护,我体验到从弱势文化的角度去观察强势文化,并学会了换位思考”。
华人移居加拿大以来,已经有近200年的历史,“这个族群用各种方式顽强地挣扎着,不懈地努力着,试图使祖先的文化得以在异国他乡传承、存活”,李彦说。
来自美国的华文作家叶周同为一名多元文化的体验者,“寻找和选择能够让其他文化氛围中的人们易于理解的方式传递中华文化,似乎成了我与外国同事沟通时的一项使命”。
叶周要求自己首先做到准确理解民族文化的精华,并懂得尊重对方的文化禁忌,做到准确生动的表达,如此,才能取得最佳的沟通效果。
如何在多元文化中行走,做一个称职的文化传承者,叶周认为,“要有包容和开放的心胸”,包容多元文化中的差异,对于不同文化氛围中的现象不是仅仅停留在猎奇上,而能够深入表象探究这些现象产生的历史和文化根源。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与传统媒体的迭代,远离中文土壤的海外华文作家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何顺应时代发展更好地传承中华文化,海外华文作家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台港澳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已经有近三十年的发展历史,但至今没有一个可以使用的数据库”,美国华人作家少君在论坛发言中强调,“我们不但无法知道今天的华文文学大约有多少部作品,更无法计算作品的历史与分布,甚至无法提供一些基本的数据”。
少君解释,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所需要的“大数据”与SCI、谷歌图书、知网、万方等数据库相比,是小巫见大巫,谷歌图书截至目前已经收录了超过五千万册图书,而海外华文文学研究的数据库只需要他们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的数据量。
“在大数据时代,华文文学研究的手段和理念要更新”,少君说,重视建设研究数据库和研究方法的科技化,“建一个专业的海外华文文学研究数据库和分析软件势在必行”。
上一篇:2017年美国技术移民新政策
下一篇:2017年美国投资移民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