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内容聚合>希腊移民的真实生活电影(移民希腊华人真实生活)

希腊移民的真实生活电影(移民希腊华人真实生活)

2022-12-22 10:16:37    717 次   作者:屠绮晴    在线咨询

如此这般火热的希腊移民的真实生活电影内容使得更多人的目光被深深吸引,如果您也被希腊移民的真实生活电影所吸引,不如看看以下的讯息。很多人不停地网上搜索查找希腊移民的真实生活电影的内容,虽然可以找到很多,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看似有用,实则浪费时间,巧妙的使很多人沉迷于其中,现在你只需要花几分钟时间浏览本文,就可以轻松解决问题!

希腊爱情电影

爱在希腊 Santorini Blue (2010)

锡拉岛

导演:Matthew D. Panepinto

主演:Matthew D. Panepinto Deirdre Lorenz 理查德·贝尔泽

哭泣的草原 Trilogy: The Weeping Meadow (2004)8.9

希腊三部曲之悲伤草原 | 三部曲I:哭泣的绿地

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 主演:吉欧格·亚曼尼斯 瓦希利·柯罗佛斯 伊娃·科塔曼尼多 ...

1921年,一名美丽女子艾莲妮为躲避俄国红军内战,跟随一群希腊移民逃回了希腊。艾莲妮爱上一名年轻音乐家,不料这位音乐家的父亲却想将艾莲妮据为己有;这对小情人只好连夜仓皇逃到希腊的帖撒罗尼迦,却就此开始了他们30年的飘泊生涯。 艾莲妮的先生...

希腊假日 Grecheskiye kanikuly (2005)

导演:薇拉·斯托洛日娃

主演:Anna Arlanova Yevgeniya Dobrovolsk Agis Emmanouil

地中海 Mediterraneo (1991)8.0

地中海乐园

导演:加布里埃尔·萨瓦特瑞斯 主演:克罗迪奥·毕高利 Giuseppe Cederna Diego Abatantuono ...

故事背景是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八名意大利军人带着一头驴子奉命驻守在爱琴海上的一个希腊小岛。当地有如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镇上居民根本感受不到战争气氛。不久之后,这支军队也忘却了他们的任务,跟镇民打成一片,以举行足球赛作为消遣,或是为村中教堂作壁...

信仰与故乡之殇

卡亚寇伊是一个村庄的名字,位于土耳其西南部的旧利西亚省,距离美丽的海滨小城费特希耶大约8公里,离热闹的 旅游 度假圣地萨若努仅5公里。20世纪中叶,这里一度繁荣富足,上万名穆斯林和基督徒安居乐业;多方政治势力聚集,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和经济价值。

然而,若干年后,曾经一度繁华的村庄,变成了土耳其著名的“鬼城”。它的消亡与第一次世界大战息息相关,战后的人口交换协议,打破了世外桃源原本的宁静,岁月的洗礼和自然灾害的摧残,使其沦为荒凉萧瑟的废墟群,吸引大批的探险者前往探秘。

卡亚寇伊的 历史 ,最早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相传一群拜占庭时期的村民为了躲避海盗,选择定居在这片隐秘的山林中。他们说着希腊语,信仰的是基督教,而这群人所建立起的希腊小镇,在当时被叫做“莱维西”。

到14世纪,随着更多的人来到这里,莱维西已成为一个相当大的聚落点,居民上万,主要分为基督徒和穆斯林两个宗教族群。穆斯林们大多生活在山谷周边,从事农业活动;以希腊人为主的基督教徒则住在山谷的内侧,以手工艺维持生计。虽然信仰各不相同,但两个族群相处融洽,互帮互助:每当遇上婚礼或神圣的宗教活动,穆斯林的音乐家会出现在基督教的庆典上为其弹奏优美的曲调,女人们会将糖果和食物进行分享,男人们在当地的咖啡馆中聚到一起,吸着水烟,下着棋,说笑着为彼此排忧解难,孩子们在路边一起玩耍……他们共同维持着卡亚寇伊的繁荣和稳定,使这座城镇在经济、文化等方面都有了飞跃性的发展,成为土耳其西南海滨首屈一指的繁荣地区。

然而,世外桃源般的美好生活,被当地政府的一纸协议打破了。那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统治者奥斯曼帝国战败,被迫与协约国签订的《色佛尔条约》。这项条约瓜分了土耳其的许多领土,希腊打算割走土耳其相当富庶的两大地区,而此时“莱维西”所在的半岛南部则是意大利想要的地盘。过于残酷的条约一经提出,当即激起了土耳其民众的反抗情绪,第二次希土战争爆发了。战后《,色佛尔条约》作废,双方重新签订了《洛桑条约》。其中有一项《人口交换协议》规定:希土两国之间需要交换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口。这就意味着,生活在土耳其的希腊裔基督教居民,必须“返回故土”希腊;同时,生活在希腊的土耳其裔穆斯林,也必须迁居土耳其。

1923年的莱维西,一夜之间,6000多名基督教居民被迫离开,曾经相亲相爱的人们匆匆告别之后,再不相见。一场人口大交换,留下的是无尽的悲伤和凄凉。

信仰基督教的希腊裔居民,已经在莱维西生活了上千年,他们和当地土耳其穆斯林和睦相处,期间早已无数次通婚,血浓于水,就因为信仰基督教,他们不得不离开世代生活的故土,被遣返回“自己的国家”——希腊。据记载,希土两国的这次人口交换,大约有200万人的命运从此被改写。总共约有50万穆斯林离开希腊,迁往土耳其;同时,约有150万基督教徒离开土耳其,迁往希腊。迁移导致的结果是,希腊突然人口暴增,这些从土耳其返回的“同胞”缺少居所,被本土希腊人嘲讽为“酸奶洗礼过的东方人”,双方格格不入,一度互相排斥;同样,从希腊迁回土耳其的穆斯林日子也不好过,他们被本地土耳其穆斯林称为“异教徒”。

随着时间的流逝,基督徒离开后,在周边从事农业的穆斯林发现失去了生产价值,也纷纷离开此地。后来,莱维西小镇逐渐荒废,沦为空空如也的鬼城,人们便称之为“卡亚寇伊(意为卡亚可石头村)”,表明这里除了废墟里的石头,什么都没有。

自古以来,战争不仅会让人类损失惨重、威胁生命,甚至会破坏文明、激发族群矛盾。希腊和土耳其之间的战争,便加剧了种族的分崩离析。《人口交换协议》带给卡亚寇伊的破坏不可逆转,直接导致这座蕴含璀璨文明的村庄彻底消失于人类的 历史 长河中。

最初,村民的遣返只是导致卡亚寇伊变成空城。那些记载人类文明记忆的建筑仍旧屹立在那里,经受岁月的洗礼。但1957年发生的7.1级大地震,则彻底摧毁了所有建筑物,真正让这座村庄化作一片荒凉萧瑟的废墟。尽管后来山谷周边的房屋得到一定的修缮,但是山谷内部的建筑再无人问津。

从此,关于卡亚寇伊的往事,人们只能在史书的记载、老一辈的记忆中,找到几分痕迹。于是,后人把对那段岁月的怀念,写进一些文艺作品里,诞生了一个个爱恨别离的故事。英国作家博尼尔斯在他的小说《无翼之鸟》中,借卡亚寇伊村的背景,讲述了一个动人凄美的爱情故事:美丽的希腊少女,由于两国之间的纷争,不得不与相爱的土耳其情人分离。

此外,著名影片《香料共和国》,也是以希腊与土耳其人口交换的 历史 为背景,根据导演塔索斯·布尔梅提斯的亲身经历改编。同样是因为人口交换,年幼的主角凡尼斯跟随父母一起迁往希腊,而身为穆斯林的祖父则留在了土耳其,还有他的童年玩伴莎米。在电影中有这样一个镜头,当凡尼斯的父亲被驱逐的时候,移民官在他耳边悄悄说,如果他能放弃基督教,改信伊斯兰教,就能留下来,可是他犹豫了五秒钟,之后,一切都晚了——物是人非,当他再踏上这片土地时,参加的是祖父的葬礼,童年玩伴也早已嫁作人妇。

如今,人们若想要探寻 历史 ,只需穿过茂密的树丛,徒步往前继续行走,便能看到依山而建的卡亚寇伊。天气阴暗的时候,站在山脚下远远望去,能看到山坡上错落有致地分散着大大小小数百幢破旧的房屋,没有房顶,有些只剩下一面孤墙、一根柱子或一块石墩,也没有人居住,看上去格外荒凉。当然,尽管它被当地人称作“鬼城”,但事实上却未发生过任何灵异鬼怪的事。

残败本来是压抑的场景,但卡亚寇伊却有一种另类的瑰丽。沿着碎石路,顺着坡道往上爬,便能更清晰地看到卡亚寇伊现存的容貌。房屋依山而建,设计独特,在景观和采光方面互不干扰。各种断壁富有层次感地分列两旁,有如一个个隐者,默默地守护着此地。越往上走,石头路面破坏得越严重,房屋坍塌得也更厉害,一些倒塌的房子下面,还留有希腊人用过的一些石头物品,如石灶、石凳等,都丢弃在那里。墙边、墙内疯长的野草、仙人掌,又给沧桑的画面平添了几分生机。

经历了战争、人口迁离、地理环境等多重因素的侵蚀后,卡亚寇伊呈现出一副破败的景象。但值得欣慰的是,20世纪末,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这座被人遗忘的小村庄得到修缮和翻新。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 历史 ,象征着土耳其和希腊之间的和平与友谊,因此政府对其非常重视,并将如今的卡亚寇伊及其周围地区列为土耳其三级保护区和考古遗址。

据统计,大约有4000幢石屋及其他建筑被保留下来,包括14座小教堂、2座大教堂、2座学校行会和1座海关大楼,其中有760处建筑被列入文化遗产保护范围。近几年来,由土耳其旅行社协会、土耳其-希腊友谊协会和土耳其建筑师协会开发的重建项目,也将陆续让剩下的房屋、教堂、学校、图书馆、医院、商店和其他一些设施得到恢复。

如今在政府的扶持下,卡亚寇伊已经逐渐成为土耳其特色小镇, 旅游 业的发展使其重获新生。游客们可以漫步在碎石街道上,穿行于教堂的立柱和拱门间,透过残缺的建筑追寻昔日的盛名。由于这里曾经居住过虔诚的信徒,所以废墟中的教堂相对比较完好,有3座可供游人进入参观。教堂的遗迹外,还设立了标志牌,用英语和土耳其语写着名字。它们大多建于17世纪,日晒雨淋的侵蚀下,内部的壁画已褪去原本鲜艳的色彩,哥特式拱形的屋顶也不像以前一样华丽,斑驳的锈蚀仿佛衰老者的沧桑褶皱,孤独地屹立在荒凉的“鬼城”中,记录着过去那段悲伤的往事。 历史 的长河里,这里也曾明亮宽敞,富丽堂皇,挤满了前来祷告的信徒。但在大自然和战争的掠夺下,美好逐渐消散,独留一丝怅惘。

不过,有时命运就是如此有趣。其实,并不是所有希腊人离去后的小城,都沦落成了“鬼城”。在土耳其境内,还有一座与卡亚寇伊有相似 历史 的小镇,却被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在土耳其著名遗迹以弗所附近,有一个存在了千年的小镇,叫希林斯,因有“甜美”“可爱”的意思,所以又被称为“甜美小镇”。它建于6世纪。一群来自希腊的基督教徒,意外发现了这块风水宝地,一直过着与世无争的平静生活。当年第二次土希之战爆发,希林斯也受到波及,《人口交换协议》迫使希林斯的基督教徒回到希腊,而希腊的穆斯林“返回故土”,成为了小镇新的主人。戏剧性的是,同样 历史 下的希林斯,却跟卡亚寇伊走向了截然相反的命运之路:那些新迁来的穆斯林没有拒绝和抱怨,而是将希腊式房屋进行改建,融入了奥斯曼风格,过起了幸福美满的新生活。

现在,隐匿在深山之中的希林斯因独特的建筑风格和 历史 文化,成为了热门 旅游 景点。狭窄的街道上遍布各式各样的商店,商品琳琅满目,汇聚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人。红顶白墙的希腊式民居,错落有致地盘踞在半山腰上,掩映在满山的果树中,远远望去,如同一幅风景画。

移民哪个国家好,移民希腊怎么样

移民哪个国家好,希腊买房移民靠谱吗,这是之前很多人担心的, 包括我觉得希腊买房移民只需25万欧,感觉不靠谱,万一花了钱买了房却不能获得移民身份怎么办?还好经过慎中的考虑我还是选择了移民希腊, 而这个决定我也没有后悔。

之前对于希腊,除了从电视,电影,画报上看到圣托里尼的蓝白,爱琴海夕阳下的剪影,雅典神庙的庄重, 其他的好像都不太了解。但希腊买房移民之后, 我体会到了更多它的魅力。希腊首都雅典,被誉为西方文明的摇篮,这里保留了众多的历史遗迹和艺术作品,比如帕提农神庙、宙斯神庙等。当之前出下你在影视剧里的美景在我面前展现的时候, 我是震惊的, 魅力是在太大。其实移民希腊之后更多的时间我是花在了对它没得探索中。

很多人觉得希腊是欧洲国家,那边的物价应该是很贵的,所以担心移民希腊后家庭负担会加重。然而事实确实相反的。希腊是公认的地中海高品质生活重心,但是不代表它的消费水平高,到达难以接受的地步。相比较国内的物价,希腊买房移民的另一个好处就是物价低。任何地区价格水平的评估都是当地收入水平的参照系下才有意义,放在一般雅典人月收入1-2千欧元的参照系内来看,希腊的物价非常合理,希腊买房移民后以较低的物价,享受高质量的生活, 是不是很棒。

希腊买房移民有个不好的地方就是不能工作,其实真的不必担心。但希腊移民后期是是可以经商, 或者投资的。希腊的旅游业的发展是有目共睹, 毕竟这么好的自然资源不好好利用不就浪费了吗。所以移民希腊后,可以选择开个民宿或者参观, 都是不错的。这样旅游淡季的时候, 自己还能有更多时间去发现希腊独特的美, 去探索别人不知道的希腊。如果有比较多的资金也可以选择开个公司什么的,当然这个的要求就要高点了,怎么说看自己的自身情况吧。

请问美国当代独立电影的特点?请详细,谢谢

独立电影来源于英文“independed film”,又被称为独立制片电影,它是与好莱坞主流电影相对应的一个概念。众所周知,电影发展成一个成熟的产业基本上是在好莱坞完成的,在大制片厂制度、明星制、类型片模式等逐渐成型以后,好莱坞的电影工业也基本上成熟了;好莱坞成为世界电影工业的中心,其在美国本土的地位更是说一不二,已然成为电影工业的代名词。但是电影的特性决不仅仅只能用商业来衡量,从电影诞生的那一天开始,其作为艺术形式和思想表达工具的一种,就不断的被人们探索着、实践着。当然,从整个电影发展史的角度来看,好莱坞电影工业对电影在全世界的推广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矫枉难免过正,电影工业的过度发达,必然会损害到电影艺术的发展,因此,有一批艺术家们开始不考虑商业利益,仅以个人意志为标竿,自筹资金开始了电影创作,这种创作就被冠以了“独立电影”的名头。

独立电影发端于上个世纪60年代的美国,最初仅仅是对好莱坞制片体制的一种反叛。但随着电影事业的发展,现在的独立电影,已经不能仅仅从制片体制上来区分了。在当今,独立电影更加类似于“作者电影”,在形式上、精神内核上都呈现出某种内在的特性,是不是被制片商纳入电影工业体系,倒并不重要了。也就是说,所谓“独立电影”,更多的应该是从其艺术、思想特性上来考察,至于制片体制,则仅仅是个参考指标罢了。如果一部电影从一开始,就能保证按照艺术家的自由意志来进行创作,而制片商仅仅作为投资人的角色出现,并不干预影片的具体内容,那不管该片在片头加上米高梅的狮子还是派拉蒙的雪山峰,都不会影响其作为独立电影的身份了。

独立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是一个被广泛接受的概念了。事实上,世界各国都有所谓“独立电影”的称呼,从广义上来说,只要是游离于该国主流(商业/官方)电影体系之外的电影创作,都可以被归入到独立电影的范畴里去。这也就造成了独立电影在质量上的参差不齐,根据创作者的个人水准,它既有可能是上乘的艺术精品,也有可能是粗制滥造的垃圾。但相对而言,独立电影最为发达、取得成就最高的地区恰恰是商业电影最发达的美国,所以,以美国独立电影为例,能够让我们对独立电影有一个相对全面和较为深入的认识。当然,单纯从概念出发,纪录片、动画片都可以被算在独立电影之列,但在实践中,独立电影一般只是指剧情片,在这里,我们也是从剧情片的意义上来指称“独立电影”的。

多元的灵魂

美国是一个多元的社会,在这里,各种各样的文化、思想和价值观念都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这也是美国独立电影之所以层出不穷的一个重要原因。当然,主流的“权威”声音还是存在的,但对热衷于独立电影创作的艺术家们来说,那些声音只是“Bull Shit”罢了,他们所要做的,是发出他们自己的声音。对独立电影来说,重要的不是你说了什么,而是你说了。

这种开放、多元的文化形态也直接造成了美国独立电影的开放和多元。基本上,美国独立电影的题材是没有任何限制的。政治、暴力、情色、科幻、犯罪,甚至莫名其妙的梦幻,都可以成为独立电影的题材。因此,我们很难用某一种具体的类型来涵盖独立电影——那些类型片的划分方法通常只对好莱坞商业片有效。

独立电影的多元特征甚至能从它们的创作者身上得到印证,如果你仔细考察一下,你就会发现独立电影导演们往往出身于不同的种族、阶层、地域,他们各自有最擅长的题材领域,这些领域交织在一起,就构筑成了美国独立电影的复杂景观。比如约翰·卡萨维蒂,这位“美国独立电影之父”,就是出身于希腊移民的家庭,希腊人对家庭观念、家族关系的重视,也自然而然的影响到了卡萨维蒂的创作,所以,在他的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晰的看到他对美国家庭细致入微的观察和拷问,贯穿卡萨维蒂作品的,就是这种深入人物内心的对家庭以及由家庭所带来的各种关系的反思;大名鼎鼎的伍迪·艾伦则是出身于纽约布鲁克林区的犹太知识分子家庭,这样的家庭环境使得伍迪·艾伦的作品由衷的散发出一种知识分子的气息,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他总是在批判,从《安妮·霍尔》到《梅莲达与梅莲达》,伍迪·艾伦的知识分子责任感一点也没有消退的迹象;同样是出身纽约,同样是大腕级导演的斯派克·李则站在了另一个截然不同的角度,由于肤色的原因,种族问题成了斯派克·李电影中挥之不去的主题线索,平民家庭的出身又让斯派克·李的电影街头味十足,二者相叠加,所构制出的斯派克·李的电影风貌与伍迪·艾伦自然是大相径庭,同是纽约城,但在两位艺术家的眼里,却有着截然不同的景象;吉姆·贾木许的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伊朗人,这样的血统使得贾木许的电影就多了几分“异客”色彩,很明显的一点就是贾木许的作品中所蕴含的非基督教的思考方式,显然,作品中的这种特点与他的家庭出身——特别是他的那位伊朗母亲不无关联;大卫·林奇动荡的童年生活和他在费城贫民区生活的经历,则让他的作品总是黑暗色彩十足,而且充满了对腐败、暴力的恐惧感,这与其他导演的风格又是迥然相异的,有所谓“林奇主义”之称。

即使是同样一个题材类型,在不同的独立导演那里也往往有不同的视角和观点。以性爱为例,在伍迪·艾伦的《性爱宝典》那里,无厘头的闹剧解构了传统的性爱模式,插科打诨的玩笑取代了原本严肃的讨论,为了把这场闹剧进行到底,伍迪·艾伦甚至亲自扮演了一个喋喋不休的精子(天哪,也只有这家伙能想得出来);而在索德伯格那里,性爱又成为指代当代人精神危机的一个符号,所以在《性,谎言,录像带》里,性爱都是扭曲变形的,只会让人们焦虑不安,而绝不会有伍迪·艾伦般的轻松搞笑;到了格雷格·阿拉奇的《三人同床》那里,性爱则成为了年轻人标榜自我、张扬个性的有效途径,它既不沉重、也不搞笑,甚至连既有的模式也没有,几乎走向了一种“性爱虚无主义”;而在理查德·科恩的独立电影短片中,所有的性爱又都是变态、畸形的自我表达手段,是彻彻底底的沦丧和颓废……总之,独立电影的导演们,各有各的风格,各有各的主题,这种多元化的面貌混杂在一起,也就成了独立电影的整体景观。

当然,虽然多元,但相对的中心还是有的。从地域上看,美国独立电影的中心是在纽约,这或许有些讽刺意味:纽约是全美乃至全世界的经济中心,是商业化氛围最浓厚的地方,怎么会孕育出反商业的独立电影?主要原因莫非如下几点:一来从文化上看,好莱坞属于西海岸的太平洋文化圈,纽约则属于东海岸的大西洋文化圈,两地在文化属性上的迥异,为独立电影在纽约的兴盛,奠定了文化上的基础;二来从经济上看,纽约虽然经济发达,但电影产业的中心却是在好莱坞,纽约不能也不可能再树立起一个商业电影的体系,这也就为独立电影预留了生存空间;此外,纽约作为一个庞大的都市,其文化消费也是多元、多层次的,单一的好莱坞商业电影无法满足芸芸“纽约客”的众多口味,独立电影的出现,也恰好填补了这个空白。不过,随着近几年独立电影的发展,纽约的中心地位已经开始动摇,相信在今后的几年中,美国独立电影应当呈现出一种无中心的散乱发展态势。

黑色幽默

美国独立电影里的黑色幽默,更多的是一种心酸的幽默,用来作为那些边缘的、社会底层的小人物的精神寄托。这种幽默所造成的情感效果,要么是对他们自身的怜悯,要么就是对那些虚伪的“大人物”的嘲讽。后者的主要代表就是伍迪·艾伦,这位知识分子气十足的独立电影导演,以夸张、嬉闹的喜剧见长,而且大都是对传统和权威的颠覆,特别是他的早期作品,如《香蕉》、《性爱宝典》和《傻瓜大闹科学城》,就是对好莱坞的政治片、情色片和科幻片等经典类型片的嘲弄和戏仿。但这些嘲弄、戏仿绝不是无价值的、廉价的笑料,而总是发人深思,并让人在笑过之后,颇感几分心酸。在伍迪·艾伦中后期的作品中,这种黑色幽默获得了长足的发展,不再仅仅是针对好莱坞,而是对整个社会和人性本身进行调侃、讽刺了。例如在《星尘往事》、《人人都说我爱你》和《子弹横飞百老汇》里,人性、爱情、暴力、幸福等深层次的概念取代了好莱坞,变成了伍迪·艾伦的靶子。尽管听起来有些玄乎,但伍迪·艾伦天才的喜剧本领总能抖出意想不到的包袱来,让观众们捧腹。即使是那部被认为是向伯格曼致敬的最晦涩的《星尘往事》,还是清楚的能看到伍迪·艾伦的自嘲,他在这部影片中大肆模仿欧洲艺术电影大师们的技法,以致于被评论界语带嘲讽的称为是伍迪·艾伦的“9又1/2”,但伍迪·艾伦不仅接受了这样的评价,还心安理得的把它当作自己最出色的作品。当然,对好莱坞的嘲讽是伍迪·艾伦永志不忘的主题,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开罗的紫玫瑰》了,这部影片好莱坞电影工业制造梦幻进行了辛辣嘲讽和对抗。影片中真实世界和电影世界形成巨大的反差,也是片中各种噱头笑料的来源,这无疑是在把现实生活和电影中夸张、粉饰了的生活做着对比,从而对电影工业提出凶猛的反诘。影片选择的大萧条时期的历史背景,也是伍迪·艾伦用来刻意强调银幕内外反差的重要条件。这是伍迪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对电影本身的思考已经使它具有经年不朽的独特魅力。

而更直接的,对小人物自身的嘲讽,则是大多数独立电影导演的常用技巧。如科恩兄弟就是个中翘楚,从他们踏入影坛的《血迷宫》开始,这种温柔、谦逊而又略显怪异的黑色幽默,便成了科恩兄弟作品的标记。尤其是《血迷宫》一片,它是独立电影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影片,这部影片的内容和形式上的基本特征,影响了以后很多的美国影片,尤其是90年以后出现的大量独立电影作品,几乎在十年后成为一种潮流。不过《血迷宫》还只是科恩兄弟的初试啼声,数年后的《巴顿·芬克》才使得科恩兄弟真正的蜚声国际,同时,在这部作品中哥俩的黑色幽默也走向成熟。与伍迪·艾伦一样,在《巴顿·芬克》中,也充满了科恩兄弟对好莱坞的嘲讽,也许这是《血迷宫》成名之后兄弟俩切身感受的体现。对于那些好莱坞大亨们来说,《巴顿·芬克》中的电影公司老板就是他们的典型代表,金钱至上的态度使他可以跪下去吻一个编剧的脚,也可以把一个不符合要求的职员一脚踢开,毫无人情味可言,当然,所谓电影艺术更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在这之后,科恩兄弟的《赫德萨克代理人》、《法尔戈》和《谋杀绿脚趾》,都承袭了《巴顿·芬克》中的黑色幽默风格,藉由这种黑色幽默,科恩兄弟不仅延伸了他们在电影中对金钱、艺术的思考,更使他们在商业上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而2000年的《老兄,你在哪里》则成为继《巴顿·芬克》之后,科恩兄弟创作历程的又一个里程碑,这部描述三个笨贼越狱的电影,竟然是改编自史诗《奥德赛》。在这个故事中,科恩兄弟对美国历史和政治进行了隐喻式的探讨,追寻着美国民主政治、宗教以及民众心态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历史性变迁,在这一点上,影片可以被称为一部史诗而当之无愧。例如在这部影片的结尾,科恩兄弟的黑色幽默让影片本该具有的悲剧色彩最终有了一个喜剧的结局:天降洪水救出了即将被处死的三个笨贼。看来,科恩兄弟在这里调侃的不仅是好莱坞的老板,而是《圣经》的老板了。

同样的例子还有昆汀·塔伦蒂诺。这位迷恋中国功夫的美国电影奇才,也是以黑色幽默的风格而著称的。从他的成名作《水库狗》开始,这种以黑帮、犯罪、暴力等为主要对象的嘲弄和讽刺,就已然成为昆汀特有的标记;而在《低俗小说》里,所有的黑帮成员都被描绘成龌龊、愚蠢、缺乏正常思维能力之徒,他们在弱者面前往往虚张声势,而遇到比他们更强的角色,就手忙脚乱不知所措,甚至甘愿接受人格、肉体的侮辱来摆脱窘境,十足一帮跳梁小丑,让人忍俊不禁;在昆汀的近作《杀死比尔》里,这种“黑色暴力美学”更是发展到了极致,女主角挥舞着武士刀,与日本黑帮火并,杀个人比踩只蚂蚁还简单,这种场景,恐怕也是昆汀对好莱坞滥用中国功夫的嘲讽吧!

这种黑色幽默在吉姆·贾木许的作品中也是司空见惯。例如他那部《鬼狗杀手》,影片的主角是一个以日本武士的方式做杀手的美国黑人,但贾木许找了个大胖子来演绎这个角色,看这个几百斤的黑哥们在银幕上大耍武士刀,展转腾挪,本身就是一找乐的事,但这还不算,贾木许还让杀手用“飞鸽传书”的方式跟他师傅联系,加上Hip-Hop音乐的衬托,更是让人捧腹。除了《鬼狗杀手》之外,《天堂陌影》、《神秘列车》、《你看见了死亡的颜色么》,乃至最近的《破碎花》,如果细细品味,你就会发现其中隐含着不少的黑色幽默的桥段。虽然贾木许的影片素来以冷峻、异样和对美国文化的疏离而著称,但其中的黑色幽默成分,却是地地道道的美国货。

美国独立电影中最典型的黑色幽默片的代表,还得数凯文·史密斯的《店员》。这部只花了2万7千美元的独立制作,足以让1994年乃至整个90年代的好莱坞喜剧电影汗颜。故事很简单,主角是两位普通的店员,他们的生活中并没有发生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导演匠心独运,让二位主角经历了一连串看似啼笑皆非但又都在情理之中的糗事:开店没有生意;关店去打高尔夫球,却洋相百出;去参加葬礼,甚至打翻了棺材……影片的故事都是发生在一天之内的,虽没有直接的联系,但却演绎得丝丝入扣,导演编故事、讲故事的能力实在是让人佩服。故事稀松平常,却饱含着深刻的哲理,在这样一连串的小故事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被不断的反思着,最后向我们揭示了一个看似简单却常常被忽略的道理:善待你身边的亲人和朋友,时刻不要忘记。《店员》的成功很大程度上还要归功于那些精彩的对白,凯文·史密斯天马行空,不忌荤腥,牢牢抓住了年轻人的口味。

此外,在独立电影中,往往会有一个或几个出彩的喜剧角色,来贯穿全片的黑色幽默。如《木兰花》中的汤姆·克鲁斯,《我爱哈克比》中的达斯汀·霍夫曼,《为所应为》中的塞缪尔·杰克逊,等等。他们这些角色的设置,给原本严肃的影片增添了几许轻松色彩,看似无足轻重,其实承前启后、结构全篇,在表演上也有较大的空间,所以,欣赏这类角色,看着他们的扮演者大飙演技,实在也是一件过瘾之事。

自由·反叛·暴力

对独立电影来说,自由,应当是其最核心的特性所在了。这里的自由,不仅是指摆脱了商业羁绊的自由,更是指表达自我心灵的自由。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所谓“独立电影”,其实也就是“自由电影”。当然,自由也就意味着冲破束缚,而冲破束缚,又意味着对既有的反叛。如此说来,独立电影所特有的独特精神内涵,也就是这种“自由的反叛”了。

所以我们会发现,在许多独立电影里,主人公们都是不为现有社会体系相容的,他们往往愤世嫉俗、放纵不羁,以此来作为反抗的方式。以大卫·林奇的《我心狂野》为例,片中的主人公就是这样一对男女,他们为了冲破世俗的阴谋和阻力而在一起,不惜采用种种耸人听闻的方式。在这部影片中林奇运用超现实的血腥暴力场面和色情幻想,展示出现代人焦虑郁闷的精神状态,充满了弗洛伊德式的心理分析,诡异色彩浓重,但也不时流露出一种浪漫激情,是一种极其另类的爱的执着。《我心狂野》也是一部典型的公路片、摇滚片,主人公最常见的状态就是开着车在高速公路上疾驰,以一副叛逆摇滚歌手的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尔后的《迷失的高速公路》则基本上可以看作是《我心狂野》的延续,影片的风格、特征、影像手法甚至主演(尼古拉斯·凯奇)都没有更换。只是这一次,《我心狂野》中那些抽象、概念化的世俗压力被具象成了一盘盘揭人隐私的录像带,这是一部实验性、梦魇般的影片,描述了人物黑暗、诡异、混乱的心理,是林奇影片中最怪异、最不明就里的影片。值得注意的是,除了主人公的反叛不羁以外,这种直达人物内心深处的赤裸裸的揭示,其实也是独立电影反叛的一种形式,艺术家藉由这种形式来释放人物的心灵,实际上就是对好莱坞虚假的“造梦工厂”的反叛,这样的情形在独立电影中是普遍存在的,只是在大卫·林奇这里,更明显、更极端一些罢了。

不过跟奥利弗·斯通比起来,大卫·林奇就显得温柔多了。至少那部《天生杀人狂》的狂暴乖戾在《我心狂野》和《迷失的高速公路》里是绝对找不到的,《天生杀人狂》可能是整个90年代美国独立电影中最暴力的一部作品了。在这部影片中,奥利弗·斯通砸碎了一切条条框框,甚至毫不顾及观众的观影感受,把暴力对感官的刺激发挥到了极致。这不仅仅是对好莱坞的反讽,更是对美国社会、美国文化阴暗面的彻底反击。然而,这种反击是绝望的,相对于社会来说,个体的力量总是显得那么渺小,主人公只能通过大开杀戒甚至滥杀无辜来表达他们的愤怒和反抗。当然,对于暴力斯通也不是无条件的绝对美化,当男主角杀死一位慈祥的印第安老人后,影片对他的态度明显转向了贬抑,这与监狱暴动那场戏里对男主角英雄般的刻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天生杀人狂》的这种纯粹、不加修饰的、赤裸裸的暴力与昆汀·塔伦蒂诺的黑帮片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昆汀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里,暴力同样成为贯穿影片的有力线索。特别是《杀死比尔》一片,在叙事上昆汀并没有下多大功夫,但对暴力本身却详加描绘,甚至让其呈现出某种诗意的色彩。这种极端的暴力美学在感观上要比《天生杀人狂》让人舒服得多,但在表意效果上却并无二致。

值得一提的还有《枪击安迪·沃霍尔》一片,这部由女导演玛丽·哈伦在1996年拍摄的独立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而成,基本采用了白描的手法,对事件做了简单而真实的复述,冷静的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女权主义者的悲剧一生。对于安迪·沃霍尔这位在通俗艺术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影片没有太多的正面描绘,而是把视线集中在刺杀他的维米莉身上,而且着重表现这次刺杀的内在动机,把维米莉这个女性主义先驱人物推到前台。维米莉并不是多么自觉的女性主义先驱,她的反抗更多的是来自于她的个人经历,也正是因为这种情绪性反抗是来自深层次的冲动,才使得它冲击力更强也更猛烈。维米莉身为一个大学生,在街头乞讨、卖淫,本身就是对体制的反叛。从这个意义上讲,《枪击安迪·沃霍尔》中的暴力并不是维米莉施加给安迪·沃霍尔的暴力,而是美国社会施加给维米莉的暴力。《枪击安迪·沃霍尔》作为女权主义电影的代表,表达了美国现代女性对男权社会的控诉和反抗,意味着女性意识在上个世纪末的重新崛起。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枪击安迪·沃霍尔》即使是在独立电影中也算得上是反叛之作,因为该片所反抗和控诉的男权意识,不仅仅在好莱坞主流电影中,在独立电影中,也是普遍存在的。《枪击安迪·沃霍尔》的成功也启迪了后来者,此后不久,《男孩不哭》、《女魔头》、《百万美元宝贝》等女权主义电影相继登上了大银幕并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当然,并不是只有暴力才能作为反叛的手段。有时候,温情脉脉也是一把无声的手枪。例如《水牛城’66》一片,在这部由文森特·加洛自编自导自演自弹自唱的独立电影中,几乎没有任何暴力镜头的出现,全片只是在低调哀伤的气氛中,辅以淡淡的钢琴、感伤的另类民谣和晃晃悠悠的踢踏舞配乐,给我们娓娓讲述了一个落魄孩子回家的故事。但就在这种看似温情脉脉的氛围中,美国家庭人际关系的冷漠与疏离扑面而来。最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主人公和父母、女友同在一个桌上吃饭的戏,镜头故意生硬地只给餐桌上的四分之一的人,镜头里独自的夸夸其谈然后换人,然后下一个人夸夸其谈,缺乏交流没有感情的家庭尴尬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在这种简单的镜头剪切中,观众可以强烈感受到一种“冷暴力”的存在,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虽然没有任何强烈的肢体语言,但在这种木讷和无言中,主人公其实已经发表了他的反叛宣言。

与《水牛城’66》相仿,斯派克·李的《为所应为》也更多的采用了“冷暴力”的表现手法。这是一部关于种族问题的电影,从影片一开始,白人族群与黑人族群之间的尖锐对立就被清晰无疑的展现出来。但与其它街头电影不同的是,斯派克·李并没有让这种对立很快转化为强烈的肢体冲突,而是含而不露,将暴力化为一堆影像的碎片,并尽量拉长事件的瞬间,从而形成一股强大的戏剧张力,让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不自觉的投入到事件之中。在斯派克·李的这部《为所应为》中,暴力的反叛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发展曲线,温水煮青蛙式的层层推进,最终达到一个不大不小的高潮,既没有《水牛城’66》那样温情,也没有《天生杀人狂》那样暴力,可以说,斯派克·李的创作是独树一帜的,在他的手里,暴力被拿捏得恰到好处,反叛和自由才是他作品中的主题,暴力决不会喧宾夺主。

思想的痛苦

决不是故弄玄虚愣充大尾巴狼,之所以使用“思想的痛苦”这样酸溜溜的词藻,实在是因为找不到比这更恰当的表达方式了。犹太人说:“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但总还是有那么一群人,固守着思想的芦苇地。具体到美国电影来说,没有所谓“艺术电影”、“诗电影”的群体,电影的思想、艺术功能,主要是由独立电影来承担的。当然,我并不是说主流电影没有思想、艺术功能,只是相对于大多数商业片纯粹的感官刺激来说,独立电影在这方面的气质,要浓厚得多了。

此外,与欧洲和世界其它地方的艺术电影不同的是,美国独立电影植根于当代西方的文化土壤,习惯于直接反映当下人的生存问题。不管影片采用何种题材、何种类型,这种对人性的深层次探索和对当下生存的焦虑,在美国独立电影中是普遍存在的。

以约翰·塞尔斯的《孤星》为例。该片采用了警匪片的题材,而且结合了悬疑、西部、恐怖等商业片常用的因素,乍一开始,还真让人以为这是一部稀松平常的商业片而已,但随着影片的进行,独立电影的气质也就逐渐显现出来。对故事抽丝剥茧般的叙述,带给观众一个又一个的谜团,而随着谜团相继的解开,事实的真相也逐渐浮出水面。就在这一过程中,影片对美国当代社会中政治的作用及其对普通民众的影响进行了深入的反思,可以说,《孤星》披着警匪片的外衣,实质上却是一部严肃的政治片。

同样,斯派克·李的《山姆的夏天》也是一部犯罪题材的独立电影。在这部影片中,故事同样是由凶杀案引起,并由凶杀案作为情节助推器层层推进,影片的主人公卷入到这场由凶杀案所引起的风波中,但重点却不在凶杀案本身,而是围绕着凶杀案,对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探讨。随着情节的进展,凶杀案最终只是作为一个背景被彻底虚化了。斯派克·李想要给我们讲述的,决不是一个犯罪推理故事,而是在面临危机时,亲情、友情、背叛、忠贞交织在一起的伦理问题。在《山姆的夏天》中,这种痛苦的思考是可以明显感受得到的,事实上,斯派克·李自己也没有答案,他只是给我们指出了若干可能性,究竟该怎么办,恐怕还是留待观众自己思考。

《山姆的夏天》与格斯·范·桑特的《大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大象》里,格斯·范·桑特也是用冷峻的镜头语言来交待故事,虽然全片以校园枪击事件为主题,但直接描写这一事件的场景并不多,跟斯派克·李一样,格斯·范·桑特也是引领观众自己去思考,他所做的,只不过是尽可能真实的还原事件的原本场景而已。

值得一提的还有麦克·菲吉斯的《远离拉斯维加斯》,这部充盈着浓浓感伤色彩的独立电影,从一开始就把观众带入到了导演设置的思考情景中。在你观看《远离拉斯维加斯》时,绝不会体会到好莱坞“梦工厂”般的虚假刺激,而是真真切切的痛苦。菲吉斯给我们安排了一个妓女和酒鬼的爱情故事,但在影片中,不管是妓女还是酒鬼都没有丝毫人性的缺失,相反,我们所感受到的,却是整个社会对两位主人公的压制和束缚,在这里,妓女和酒鬼其实都只是身份的隐喻,导演真正想说的,是对当下人们生存困境的焦虑。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的《木兰花》比《远离拉斯维加斯》走得更远。在《木兰花》里,导演给我们呈现了一个惶恐、焦虑、颓废的当代人群像,在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篇幅里,安德森运用插叙的手法巧妙地将一天24小时内平行发展的9个事件连缀起来,以父母与孩子、愤怒与宽恕、电视里的虚幻世界与真实生活、期盼与迷失、机会与错失等为切入点,真实的展现了人们的迷惘和抗争。《木兰花》的这种带有浓厚的现代气息表达手法,与好莱坞商业电影可谓是泾渭分明。

更为典型的现代派则要属索德伯格的《卡夫卡》了,这部以著名作家卡夫卡为主角的影片其实跟卡夫卡本人并无任何关系,索德伯格重新编织了一个政治惊险片的故事,卡夫卡只不过是他所借用的表意符号而已。整部片子紧凑而节奏清晰,为我们清晰的展现了一个迷离、狂乱的妄想狂的内心世界。能够把卡夫卡的故事改编到如此地步,索德伯格的编导功力确实令人叹服。

买烟时送的香烟人长什么样

龙香烟长什么样?为什么价格这么贵?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首先我们来看看龙香烟的包装,一般来说,龙香烟的包装都是非常精美的,不管是外包装还还是内部的烟盒,都是采用高档的材料制作而成的,看起来十分的上档次。但是这些高档的材料都是有成本的,所以价格自然也不会便宜。而且这这种烟盒的质量也不是很好,经常会出现破损的情况。所以很多人都不愿意购买这种烟盒。

一:五十龙香烟长什么样

上周,新剧《民国大侦探》开始上映,如今仍在热播中。该剧在上映之前就引起了国内推理迷的广泛

《民国大侦探》购买了阿加莎·克里斯蒂公司的正版改编版权,除了故事发生的舞台移到中国,以及人设发生了改变之外,主题的案件框架几乎是完全照搬阿加莎的经典原作的。

《民国大侦探》剧照。

笔者在写本篇专栏之前看了第一个案子——《东方快车谋杀案》,相比起之前好莱坞电影版大刀阔斧的改动,完全中式的阿加莎居然能够如此忠于原作,是令我比较惊讶的,不过仔细想想倒也情有可原,毕竟阿加莎生活的时代、她笔下侦探故事上演的时间,距离民国时期并不遥远,几乎可算是同一时代。

当然,完全忠于原作的改编是一把双刃剑,因为阿加莎的小说,尤其是《东方快车谋杀案》这样的传世经典,故事早已深入人心,凶手是谁自然也无法再有任何悬念,这难免让观众觉得有些乏味。从第一个案件改编看,我的评价是中规中矩,等日后剧集完结,如果值得一写的话,我们再来深入讨论这部剧。

今天,我们的话题以《民国大侦探》开场,再来聊聊这位一百年来几乎无时无刻不在被提及的推理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关于她的讨论可以有很多,今天我们分享她的八个不太为人所知的冷知识,带你走近不一样的阿加莎。

她曾在1922年就周游世界

1922年,阿加莎·克里斯蒂出道第三年,这一年她出版了第二本作品《暗藏杀机》。

和处女作《斯泰尔斯庄园奇案》完全不一样的是,这本书不是一本本格推理作品,而是冒险小说。主人公也从名侦探波洛换成了一对年轻的情侣汤米和塔彭丝。

这本书写的时候,一战刚打完不久,一切等待重建,街上到处都是落魄的年轻人,他们穷困潦倒,找不到工作,又年轻气盛,想干一番事业。汤米和塔彭丝,就是这千千万万普通英国年轻人中的两个,但他们身上还有更加宝贵的特质,就是乐观,满怀希望,成立了“年轻冒险家有限公司”,阿加莎写的是当时的整个英国社会,但没有跟你诉苦,说这个地方一塌糊涂,她描写的,是废墟之上那几颗星星。这种浪漫的气质也是阿加莎和当时的其他推理作家不一样的地方,也是我喜欢她的地方。而这种浪漫气质的形成离不开当时阿加莎无忧无虑的心境。

1922年,33岁的阿加莎还没有成名,丈夫是退役军人,生活比较窘迫。但是她非常快乐,就连战争也没有摧毁她的乐观。这一年,她和她的丈夫受邀成为英国展览会(相当于世博会)的先遣团,去世界各地考察。和心爱的人一起去看新鲜的世界,对于她来说,就是最开心的事情了,在夏威夷的时候,天性热爱冒险的她还练习了冲浪,据说,阿加莎是有记载的第一位站立冲浪的西方女性。

而这些快乐,我们通过《暗藏杀机》这本书,完全能够感受到。阿加莎后面还会写汤米塔彭丝夫妇的故事,五十多年后,阿加莎老了,汤米和塔彭丝也变成了老头老太。令人唏嘘的是,陪她一起变老的,不是波洛,不是马普尔小姐,甚至不是她的丈夫,而是1922年出现的他们。

阿加莎·克里斯蒂(Agatha Christie,1890-1976),英国女侦探小说家、剧作家。其创作生涯持续了50余年,总共创作了80部侦探小说,畅销全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

她只花一个周末就写完一本书

这本书是《幸福假面》,一本爱情小说。阿加莎用另外一个笔名玛丽·韦斯特考特一共写了六本爱情小说,每一本都或多或少展现了阿加莎不为人知的内心一面,而这部分情感是她在职业的推理小说创作中从不曾透露的。

我们专栏曾经就介绍过其中一本《未完成的肖像》,在这本小说中,阿加莎把她缄口不谈的失踪11天的故事套了一层爱情小说的皮。

这六本书虽然名气不如她的推理小说,但每一个阿加莎粉丝都不能错过,尤其是这本《幸福假面》,在我看来,这本书集合了阿加莎所有心理、爱情方面的细腻观察,以及多年推理小说创作沉淀下来的结构、布局和悬念铺成。这本书的故事乍看之下极为平淡,但读后却细思极恐——比谋杀肉体更残忍的,是谋杀精神。

而且,在当时的那个维多利亚时代,女性通常而言是男性的附庸,男主外女主内是公认的规则,女性应该干什么,又不该干什么,是有约定俗成的。而阿加莎在《幸福假面》中,就已经展现了那个时代女性对于这一现状的困惑和思考,可以说是女性主义的萌芽了。

《幸福假面》是我最喜欢的三本阿加莎作品之一,它理应被更多人看到,而不是淹没在阿加莎繁星一般璀璨的推理经典们之下。更令人惊讶的是,这本书,居然是它利用一个周末就一气呵成写就的,看来,没有太多规则束缚、不用打磨诡计,阿加莎作为一个单纯“我手写我心”的文学创

她最后一次公开露面是在

1974年《东方快车谋杀案》的首映式上

1974年,第一版《东方快车谋杀案》电影版上映,这个经典版本共获得了六项奥斯卡提名,英格丽·褒曼凭借此片夺得最佳女配。这个星光熠熠的电影邀请了原

《东方快车谋杀案》(1974)剧照。

次年,波洛的最后一案《帷幕》出版,英国主流媒体发布讣告纪念这位伟大的侦探,这是对一位虚构人物的最高褒奖,又过了一年,1976年的年初,阿加莎在英国去世,享年85岁。

《帷幕》是她献给世人的最后一本礼物,也是她对于自己塑造的大侦探波洛给予的最理想归宿,这本书赚到了所有阿加莎粉丝的眼泪。但其实晚年的阿加莎创作能力已经显著下降,她的体力也难以支撑她亲自完成一本长篇侦探小说的构思和创作,很多作品都是她通过口述、秘书记录的方式来完成的。但是《帷幕》的质量极高,即便放在她的巅峰时期,也是各方面都名列前茅的经典之作,原因很简单,因为这本书早在1944年就已经完成。

当时正值二战白热化阶段,阿加莎在自传中说:“那时我时刻做好了在空袭中被炸死的思想准备,在伦敦这种可能性很大。其中一本是为罗莎琳德写的,这本先完成的书属于赫尔克里·波洛系列;另一本是为马克斯创作的,书中有马普尔小姐。这两本书写成之后,我把稿件存放在一家银行的保险库里,之后作为礼物正式送给了罗莎琳德和马克斯。我记得我还为它们买过高额保险,以防被毁。”

《帷幕》就是送给女儿罗莎琳德的礼物,据说书中黑斯廷斯之女朱迪斯是以罗莎琳德为原型。

阿加莎一生的最后两年中,先有亲自看到《东方快车谋杀案》搬上银幕,后有《帷幕》正式出版,将波洛系列画上完美句号,应该算是后人献给这位推理女王最好的临别礼物了。

伊斯坦布尔有一个阿加莎的房间

伊斯坦布尔——东方快车的终点站。

1928年,刚刚离完婚,生活陷入一片迷茫状态的阿加莎踏上了改变她命运的东方快车,来到遥远、神秘的东方。这趟旅程直接催生了她创作《东方快车谋杀案》,也让她认识了第二任丈夫马克思·马洛温,此后四十年时间内,阿加莎一直钟情于东方世界。可以说,正是这列开往东方的列车,开启了阿加莎全新的生活。

横跨欧亚大陆的伊斯坦布尔,背负着罗马帝国、奥斯曼帝国和希腊移民的辉煌文明,既是固若金汤的城池,又是船只如梭的港口。昔为君士坦丁堡,今为伊斯坦布尔;昔为奥斯曼帝国,今为土耳其共和国。历经近3000年的政治、军事、宗教洗礼的城市,兼并欧、亚、非三洲各民族思想、文化、艺术之精粹,从而成为东西方思想文化的一个重要交汇点。如此丰富、迷人的风光、文化、历史,汇聚在伊斯坦布尔。

佩拉宫酒店是伊斯坦布尔悠久历史中最著名的酒店之一,很多名人都和它产生过交集,比如海明威、皮埃尔·洛蒂等,但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于佩拉宫酒店411号套房,因为那是阿加莎当年下榻之处,正是在这个房间,阿加莎写下了推理史上的经典名作《东方快车谋杀案》。

如今,这个房间依然被布置成当年阿加莎入住时的样子,并且还保留有打字机和东方快车、阿加莎有关的种种元素,作为阿加莎粉丝,佩拉宫酒店411号套房,依然是一个不可不去的朝圣之地。

《东方快车谋杀案》,[英] 阿加莎·克里斯蒂 著,郑桥 译,新星出版社2017年7月版。

玛丽·韦斯特考特的化名

保密了将近20年

前面我们提到,阿加莎·克里斯蒂曾用玛丽·韦斯特考特为笔名撰写了六本情感小说,它们分别是:《未完成的肖像》、《幸福假面》、《撒旦的情歌》、《爱的重量》、《母亲的女儿》和《玫瑰与紫杉》。

这六部作品创作时间跨越27年,最早的一本《撒旦的情歌》出版于1930年,但在当年,还没有人发现这个精通情感和女性心理的女作家,居然是大名鼎鼎的阿加莎·克里斯蒂。要知道,1930年,她同时出版了《寓所谜案》,在这本小说中,推理史上可能是最经典的女侦探形象简·马普尔小姐初次登场,作为职业侦探小说作家,阿加莎·克里斯蒂的生涯才刚刚迈入巅峰期。可就是这样一个已经在推理界打响名声的作家,丢弃了最有号召力的名字“阿加莎·克里斯蒂”(即便离婚后,她已不是克里斯蒂夫人,她仍然沿用这个已被读者熟知的名字),这一次,却改用了一个没人可以找到蛛丝马迹的新笔名来出版作品。

原因或许和阿加莎始终不愿意袒露心声,向媒体和公众展现丝毫个人相关信息有关,她不愿意把自己最真实的那一面告诉那些八卦媒体和无关公众,但同时她心里又有太多东西要讲,关于她的家庭、她的爱情、她的女性身份……这些她都经历了很多,也产生了思考。不得已,只能化用另外一个谁也不知道的笔名,写出了那六本或许和《阿加莎自传》拥有相同分量的情感小说。

使用新笔名来发表作品的作家并不少,和阿加莎同时代的安东尼·伯克莱,就以法兰西斯·艾尔斯的笔名发表过《杀意》,在那本小说中,

但在所有化名作家中,我认为阿加莎是最自然的,因为那些作品并不能让人联想到侦探小说,完全是新的领域,与此同时,她又确实在那些作品中揭示了太多与自己相关的细节。二十年后,当这个秘密终于被发现,那时,人们才又更进一步地了解了这位侦探女王的真实人生。

阿加莎·克里斯蒂。

她绝不允许任何波洛的形象

出现在书的封面上

作家都有怪癖,阿加莎的这个怪癖尤其有趣。

基于阿加莎内向的性格和不愿意过多袒露心声的习惯,我们只能暗自揣测她为何要拒绝波洛形象出现在封面上。

事实上,波洛作为阿加莎笔下富盛名的角色,形象早已深入人心,光秃秃的如鸡蛋一样的头型,两撇标志性的大胡子,只需寥寥数笔即可把这一形象具象化,因为相较于其他名侦探的形象,波洛实在是太另类了。

《大侦探波洛》(1989)剧照。

拥有如此标志性外观的侦探屈指可数,像福尔摩斯的作品,我们往往可以在封面上看到一个戴着猎鹿帽、叼着烟斗的瘦削侧脸剪影,这样就够了,这就是这个系列的经典ip形象,无需再多做设计,读者一眼就能知道。

但阿加莎·克里斯蒂的作品确实没有在封面上看到过波洛,不管是英文原版,还是新星出版社的简体版全集(封面甚至特别设计了精美藏书票,依然找不到一个波洛),或许,阿加莎对波洛这一形象本身并不满意,只想让读者

当然,我曾经在国内的几本老书封面上,还是看到过波洛的肖像的,其中比较经典的一本是《尼罗河上的惨案》,不知各位有没有看到过?

《尼罗河上的惨案》剧照。

她阻止过真实命案的发生

事情发生在阿加莎成为作家之前,我们都知道,一战时,阿加莎曾在托基的药房工作,担任药剂师。正是在那个地方,她学习到了大量的药剂学知识,并且都是实操的,这些知识将在日后转化为她作品当中源源不断的诡计

有一天,她发现一名药剂师在计算时出了差错,将过量有潜在危险的药物混入一批栓剂里。阿加莎知道这个人不喜欢被人指正错误,于是她把过量的药摔在地上,这样就无法使用了。这位曾夸口说口袋里藏着箭毒的药剂师后来成为《灰马酒店》中一名角色的原型。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首先阿加莎对于药剂知识非常精通,尤其是对于计量的计算,这些随处可见的药剂如何通过改变计量或使用方法来成为杀人毒药,这些知识成为了她在本格推理创作时最重要的灵感。毒杀,也成为她小说中最常见的杀人方式。推理小说的盛行离不开科学观念、科普风潮的流行,阿加莎的这些推理作品一方面呈现出来的是精巧的诡计,另一方面也成为了很多人对于药物的重要科普。

另外,我们可以看到阿加莎在发现同事出错时,并没有当面指正,而是通过另外一个办法来阻止悲剧的发生,可见阿加莎心思敏感、情商高超、急中生智的能力也极为出众。以上种种,都是构成阿加莎·克里斯蒂这一完整人物的重要品质。

阿加莎的个人好恶

读了越多阿加莎的作品,我们就越能看出,这位总销量过20亿册的小说家,其实也是一位有局限的、活生生的普通人。

和所有人一样,她会为情所困,也会消沉迷茫,她有一些心事不允许别人知道,也有很多有些可爱的怪癖。

最后,让我们以一个朋友的视角,来盘点一下阿加莎个人讨厌和喜欢的东西,括号里是我自己的批注哈哈。

她讨厌的东西:

果酱

布丁(出人意料)

蟑螂

人多的环境

大声喧哗

冗长的谈话

聚会,特别是鸡尾酒会

香烟及所有的烟(和同时代男性作家截然相反)

任何不是用于烹饪的酒(同上)

牡蛎

半生不熟的食物

灰蒙蒙的天空

热牛奶

阿加莎·克里斯蒂。

她喜欢的东西:

阳光

苹果(据说她每天吃一个苹果)

几乎任何音乐

火车(懂的都懂)

数字游戏

任何与数学有关的东西

航海

海水浴和游泳

沉默

睡眠

做梦

吃东西

咖啡

山谷中的百合花

大多数狗

看戏

撰文/陆烨华

校对/王心

二:香烟人长什么样子

香烟虽然一样会成瘾,尼古丁能刺激人体,进入人体内会刺激刺激脑部下视觉神经产生振奋的感觉。长期吸烟习惯了这种状态,一旦停止吸入尼古丁,就会感到精神不振、萎靡无力、全身软弱,出现打哈欠等情况。

烟草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可预防死亡原因,烟草使用者中的一半都会死于烟草使用。目前全世界吸烟者总人数超过十亿,约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每年烟草使用导致全球五百多万人死亡。在发展中国家,随着人口的稳步增长以及烟草企业的大力市场营销措施,烟草使用人数持续增长。

如果当前的发展趋势继续下去,到2030年,由于烟草使用导致的年死亡人数将超过八百万;到本世纪末,烟草将夺去十亿人的生命—而且据估计,其中四分之三以上都会集中在中低收入国家。

在世界前八位死因中,烟草使用是其中六个死因的危险因素。吸烟可引发肺、喉、肾、膀胱、胃、结肠、口腔和食道等部位的肿瘤。

以及白血病、慢性支气管炎、慢性阻塞性肺病、缺血性心脏病、脑卒中、流产、早产、出生缺陷、不孕等其它疾病,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却是可预防的痛苦和严重的生产力损失。此外,烟草使用还会给家庭和国家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包括收入损失、生产力下降,以及卫生保健费用提高等。

烟草使用常常被错误地视为单纯的个人选择,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充分认识到了烟草使用的健康危害后,多数吸烟者都有意戒烟,却往往因为尼古丁的成瘾性而难以戒除。不仅如此,烟草这一庞大的全球性产业每年斥资数百亿美元开展市场营销,雇用技巧高明的游说人员和广告商,竭力维持和增加烟草使用。

香烟虽然一样会成瘾,尼古丁能刺激人体,进入人体内会刺激刺激脑部下视觉神经产生振奋的感觉。长期吸烟习惯了这种状态,一旦停止吸入尼古丁,就会感到精神不振、萎靡无力、全身软弱,出现打哈欠等情况。

香烟主要是污染室内空气,二手烟可能会造成他人的心血管疾病、呼吸道疾病、加重儿童哮喘程度,引发儿童肺炎、中耳炎,特别对孕妇和小孩非常严重。

抽烟的人都是有特征性的,身体会发生预警,给予警示的信号。牙齿会越来越黄,刷牙都跟不上牙黄的速度,牙渍都是长期沾染烟草,牙齿的上的黄只要一咧嘴大笑便能看出来,这是口腔发出来的预警。

现代烟草工业只采用黄花烟草和烟草这两种作为原料。远在公元前五千年,这些烟草就广为种植。人类最初吸食烟草可能是晾干或烘干后直接口嚼,或者碾成粉末后通过鼻子进行吸食。但是烟草的早期使用中也有不少出于实用目的,比如将烟草点燃,产生的烟用来杀虫,或作为一种温和的镇静剂或防腐剂。

香烟中含有尼古丁、焦油、一氧化碳等物质,对人体损害很大。尤其是尼古丁,有致瘾性,而且吸烟会导致人体患癌症的几率上升!

运输司机违法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烟草专卖法》因为司机没有烟草准运证。..综上回楼主答案如果知道明明是香烟,为了利润还是帮人运输香烟去外地运输司机

或者是以前的老牌香烟烟盒上都是印刷着人那种我们也叫香烟人那还可以收藏的

三:和天下香烟长什么样

应该能买到,就是价格实在是承受不起,要1000多元的呢,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祝生活愉快

四:中华香烟长什么样

一说到香烟,很多人马上就会想到“中华,是的,“中华品牌的香烟,确实是中国高级烟草地位中不可缺席的一部分。“中华烟在中国烟民心里的地位是极高的。

可是,如果有人要问:“中华″品牌的香烟一字头丶二字头丶三字头有什么区别吗?相信有很多人都不清楚。

许多人都知道,“中华烟有两种包装,一种是硬盒包装的,俗成硬“中华;另一种是软盒包装的,俗成软“中华″。

硬盒和软盒“中华香烟的差别就是字头,于是社会上有一些香烟经销商为了获取一点不义之财,故意抓住人们不了懂“中华香烟字头上真正意思的盲点,大肆进行炒作,硬是把香烟上的“一字头丶二字头丶三字头”说成是“中华牌香烟品质和档次上的分类,于是在销售上把不同字头的价格拉得非常大。在有些地方,三字头的“中华烟比一字头的价格一条要高出好几百元哩。

事实上,“中华香烟字头里的数字“1丶2丶3″完全是烟厂的一种生产管理手段。准确的说,1打头的香烟是指生产时间是在凌晨到早上8点钟;2打头的香烟是指生产时间是在早上8点到下午4点钟;3打头的香烟是指生产时间是在下午4点到晚上12点钟。这三种字头的香烟都是生产于一个厂子,从烟丝丶配料丶工艺,再到包装,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的,根本不是代表所谓的香烟品质和档次。

朋友,这下你算是了解“中华烟字头的真正意思了吧,千万不要再听信那此谣言啰。

五:玉溪香烟长什么样

阅读完关于希腊移民的真实生活电影的文章后,大家要正视自己的问题,而只有认识自己,审视自己,才能成长。这是今天分享的关于希腊移民的真实生活电影的见解,希望朋友们喜欢!有好的建议请留言,我看到了会回复,喜欢朋友记得点赞加关注。

总结:上述内容就是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的关于希腊移民的真实生活电影(希腊移民真实感受)的详细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如需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我们,如需了解更多服务,请把您的联系方式私信告知我们